滾燈
“滾燈”是流傳于太倉的一種古老的雜技類民間舞蹈,一般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廟會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滾燈為漢族民間節(jié)日中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顯示村坊實力的競技表演。主要流行于江浙滬及江南農村地區(qū)。漢族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柘林之名來自當?shù)氐蔫蠙嗖贰环N帶刺灌木,它能起到護堤保塘的作用。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據(jù)史料記載,至少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在詩中記述“擲燭騰空穩(wěn)(小球滾燈),推球滾地輕(大球滾燈)”。清海鹽文人彭孫貽詩《輪燈》的小序中有“兒童縛竹為輪,展轉相環(huán),旋轉飛覆,而燈不傾滅。壯士運之,衢中騰擲不休,曰滾燈”的描寫。滾燈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運動。舞者多為男子,以單人和雙人表演為主?,F(xiàn)發(fā)展演變到多人群體舞燈,亦有女子參加。滾燈作有戲球、纏腰、跳燈等動作組成,名目有白鴿生蛋、蜘蛛放絲、纏腰纏足中脫靴、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鯉魚卷水草、鵓鴣沖王等,集中了跳、滾、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剛柔相濟的體育、舞蹈動作,
漢族滾燈由九套二十七個動作組成。
西諺有云:“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醫(yī)生”。《滾燈》是川劇中久負盛名的獨門絕技,川劇小丑劇的經典之作。語言詼諧刁鉆,不拘一格。演員反復運用“滾燈”技法,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由中國著名戲劇家、川劇燈戲第一人主演。此戲曾多次應邀于歐美及東南亞各國演出,受到廣泛贊譽。川內父老百看不厭,情節(jié)溫馨,有助夫妻和睦。處處捧腹,有延年益壽之果效。
舊時,在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均有,而在太倉尤為盛行。其原因與太倉歷史上抵御海寇建立民團用來訓練和強身健體有密切關系。太倉各鄉(xiāng)鎮(zhèn)都有民間滾燈隊伍。太倉直塘鎮(zhèn)青秧村的“錢家滾燈班”,在太倉、昆山、常熟交界地區(qū)頗有名氣。“滾燈”用寬約一寸、厚約三分的毛竹片扎成,直徑約三尺,每只重四十到六十斤。滾燈主要由男性表演,滾燈表演要求有相當技巧,體力消耗大,具有一定的技巧性、競技性、娛樂性和藝術性。演員的各種造型和動作,時而舒展,時而驚險,氣氛熱烈,深受群眾喜愛。現(xiàn)在收集到的滾燈動作有“鯉魚滾水草”、“白鶴生蛋”等近三十種。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滾燈能強身健體,能娛樂,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增進社會和諧。目前,參與滾燈活動的人越來越少,處于瀕危狀態(tài)?,F(xiàn)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給予搶救和保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